圖為李友坤進行隧道鉆爆作業。陶宣羽 攝
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建設正酣,機器轟鳴震徹山谷。施工現場,常有一名中年男子穿梭其間。他時而打著手電筒,目光如炬,仔細檢查每道工序的質量;時而手持圖紙,眉頭微蹙,面對復雜地質凝神思索。他就是李友坤,隧道建設的先鋒。
31年的隧道生涯,他從青澀學徒成長為工友口中的“活字典”。安全帽上的頭燈,照過戈壁風沙的蒼茫,映過雪域冰川的冷峻,也定格了掌子面下堅毅的臉龐。
掌子面上刻下人生經緯
李友坤的生命,早已與隧道緊密相連。
“昆明西園隧道中我們戰涌水、治流沙,這樣的惡劣環境錘煉了我吃苦耐勞的毅力。這是我人生的‘第一桶金’。”
“麗香等線路上的奮戰經歷,刷新了我對大自然的認知,讓我學會與不良地質、圍巖對話交流。”
“武廣高鐵、廈深鐵路的建成通車,讓我真切感受到身為鐵路人的使命與自豪。”
……
面對記者,李友坤娓娓道來。
時光回溯至1994年,24歲的李友坤懷揣建設祖國的理想,循著父輩足跡,來到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工作。“我自小在工地長大,對工地感情深厚。父親教導我,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。要記著,趁著眼下多學門手藝、練點本事。有了真功夫在身,不管啥時候都能站穩腳跟,日子才能過得更穩當、更有奔頭。”多年來,父親的教誨言猶在耳。
2008年廈深鐵路大南山隧道工程,是他蛻變的起點。項目施工時,李友坤所在的開挖班從國外引進三臂鑿巖臺車。他夜以繼日學習臺車操作要領,只為盡快精準作業。原本人工鉆眼作業需要30多個人、花6個小時完成,如今在他的操控下,只要由6人組成的“精銳小隊”3個小時就能保質保量完成。
但李友坤的志向不止于此。看著凹凸不平的巖壁,他又琢磨起改進操作方法。經過無數次的試驗,他找到了關鍵所在:三臂鑿巖臺車的“力道”得與人工不同!他大膽嘗試,將鉆孔角度微調,讓鉆頭微微傾斜、深入幾分,爆破后炸出來的隧道形狀比人工打得更整齊,節約20%的初噴混凝土。
“初噴混凝土是在開挖后立即進行的支護措施,主要目的是迅速封閉圍巖,防止其風化和剝落。”李友坤解釋道。
李友坤不滿足于眼前的成績,四處力推機械化配套施工方案。很快,中鐵隧道局集團的隧道施工現場掀起了一場“智能革命”。這一做法迅速被全行業推廣,提升了國內隧道施工行業機械化水平。他本人也成為行業知名的技能大師。
從此以后,李友坤每到一個工地工作,都會將創新工作室遷移過去。創新工作室發揮示范表率作用,改良多項工藝工法,取得了一系列QC成果,帶動了一大批年輕人參與到創新創優活動中,為工程建設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。2020年,李友坤創新工作室獲評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。如今,工作室內,大大小小的獎牌、獎杯熠熠生輝。
直面大自然極限挑戰
隧道施工,挑戰無處不在。每一次掘進都是與大自然驚心動魄的較量。
2025年,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斜井工區項目隧道施工遭遇罕見的地質難題,突泥涌水阻礙掘進,施工作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大瑞鐵路穿越橫斷山脈,被譽為“世界上最難修的鐵路”。全長34.538公里的高黎貢山隧道,幾乎涵蓋了所有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質和重大風險,被稱為隧道建設“地質博物館”。
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中鐵隧道局集團一致決定將最有經驗、最能扛壓、最能攻堅的隧道技術專家派往高黎貢山,李友坤成為最佳人選。
彼時,李友坤正奮戰在滇中引水二期項目。項目施工生產順利、安全風險可控、成本效益好,即將開花結果。
多年未與家人共度春節的李友坤正準備回家與家人團聚之時,卻收到了前往高黎貢山隧道進行攻堅的通知。他沒有片刻猶豫,收拾行囊即刻出發。
抵達斜井工區已是深夜,短暫休息后,次日天剛亮,他便組織班子成員和系統部門人員到會議室舉行見面會,提振士氣、研究施工方案、調整施工資源。
2月13日工地碰頭會上,安全員急報斜井大里程掌子面掉塊。李友坤立即中止會議,命令現場人員撤離,帶人疾步入洞。
他踩進及膝泥漿。突然一聲悶響,掌子面塌落,泥石流涌出。技術員急喊:“拱頂貫穿裂縫!”李友坤果斷下令:“啟動應急預案,搶險組就位!”他目光迅速掃視裂縫走向、寬度、長度,隨即指向材料區。“快!鋼筋網片、連接筋,噴漿組備料。”話音未落,李友坤已抄起網片,踩著滑落的碎石泥渣攀上作業臺架。
“連接筋,快!”“加厚這里!”……泥水浸透手套,手指磨破滲血,他動作不停,眼神專注鎖定關鍵支護點,快速指揮著每一步操作。
30多年奮戰在隧道,這樣的緊張時刻還有很多。
地震后,他不顧3000余米的高海拔和頻繁余震,走遍成蘭鐵路平安隧道周邊大小山頭,調整輔助坑道位置,使施工便道縮短3公里以上,節約成本5000多萬元。
六沾鐵路三聯隧道施工時,遭遇罕見的極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地段,鋼筋網被扭成了麻花,開挖連續止步數月。他忍著風濕疼痛,每天至少進兩次隧道,和技術人員研究地質和受力結構,制訂、調整方案……
無論身居何職,李友坤始終沖鋒在一線。長期的隧道工作,也給他留下了很多傷痕。不過,在李友坤看來,這正是長在血肉里的“勛章”,也是忠誠的見證。
如今,他眼睛經常狠命地眨,就是因在掌子面打鉆時經常有泥渣噴到眼睛里留下的后遺癥。他身上的疤痕,是飛濺的石子和從洞頂上滴下來的含有腐蝕性極強“水玻璃”成分的滲水造成皮膚潰爛、流血所留下的紀念。
時光深處的家書
工地的日子,是汗水與堅持交織的時光。
他參與建設的隧道里程超500公里,相當于12個馬拉松的長度;破解隧道施工技術難題百余項,斬獲13項國家發明、實用新型專利;獲得國家級榮譽20余項。
母親最懂這些成果背后的溫度。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斜井工區通知再至時,母親正在他身邊。老人顫抖著收拾行李:“兒子,你這一輩子就是打隧道的,榮譽是單位給你的,既然那邊需要,你要好好干,不要擔心媽。”兒子也最懂母親的牽掛,只能用更多的成績來回報。李友坤當天晚上便奔赴項目部。
2021年春節前夕,廣石鐵路剛剛建成通車,李友坤多年沒與家人共度春節,行李箱已收拾好。突然的工作消息讓他怔住:“玉龍雪山隧道施工遭遇罕見大變形地質,工程進度緩慢,安全風險高。”單位決定派經驗豐富的李友坤帶領工作組到工地現場駐點指導。
妻子在電話里沉默半晌:“把年貨快遞回來吧。”他飽含歉疚,但在鐵路事業需要他時,他用實際行動表達著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忠誠奉獻,再一次義無反顧連夜飛往麗江。
一到工地,李友坤便與現場骨干和農民工談心交流,想方設法提振大家的士氣。他仔細分析地質情況,與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施工方案、調整施工資源。漸漸地,施工走上了正軌,大變形地段被安全攻克,隧道月進度由20米左右增加到70多米,施工隊伍也穩定下來。
這大半年時間里,李友坤每天在隧道內工作8小時以上。盡管天天迎著玉龍雪山的皚皚白雪出門、夜夜枕著金沙江的滔滔水聲入睡,可他從未走進浪漫的麗江古城,從未親身感受虎跳峽的壯美風采。偶爾有空,他會盯著辦公桌上的全家福照片出神。他說:“我也想家,但組織和社會給了我這么多榮譽,同事們都叫我勞模,現在項目有困難,我必須頂上,這是勞模的職責。”
全國20余個省區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。但常常在工程初戰告捷、還未通車時,他就轉戰下一個工地,很少親眼見證工程通車、體驗自己建設的工程。“等退休了就帶老伴看遍自己修的鐵路。”他愧疚地說。
今年“五一”前夕,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聚光燈下,李友坤手捧全國勞動模范榮譽證書,心潮澎湃、激動不已,可第二天就又回到了熟悉的工地,與隧道為伴。穿山越嶺的中國速度,背后是無數像他一樣的鐵路建設者,默默扎根深山,書寫時代傳奇。
榜樣檔案
李友坤
中共黨員,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大瑞鐵路項目斜井工區負責人,曾獲得全國勞動模范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、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。
采訪手記
隨處皆是彩云間
“忠誠”是李友坤在采訪中數次提及的一個詞。李友坤以“忠誠”為信仰,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緊聯系在了一起。從戈壁沙漠到原始森林,從雪域高原到蒼茫大海,他參與了10余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。
他像候鳥般追逐著地質難題的遷徙路線,盡管年過半百,干勁絲毫不減。因積極樂觀、勇于挑戰,李友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;因追求極致、精益求精,他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。
正如掛在他辦公室的一幅書法作品所寫:心中若有桃花源,何處不是彩云間。這份對信念的堅守和對極致的追求,鋪就了李友坤腳下的繁花之路。